2014年12月6日,能源动力工程学院联合召开了“加强产学研合作,促进专业建设,风力发电技术暨人才培养交流会”。会议由孙石院长主持,共进行了三项内容:产学研合作协议签订、风力发电技术报告、人才培养方案交流。校长韩立强、副校长杨晓东、教师发展中心主任候丽华、科研处副处长闫占辉、能源动力工程学院领导班子出席了会议。会议邀请了吉林省电网公司、吉林省电力勘测设计院、国电龙源、大唐新能源、华能风力发电有限公司、中国明阳风电集团等11家单位19位领导及技术人员。

会上韩立强校长介绍了学校基本情况,强调了企业用人单位对人才培养内容有发言权,在课程设置、能力要求等方面学校需要采纳用人单位的意见,针对企业的需求培养应用型人才。
杨晓东副校长代表学校与大唐向阳风电公司、国电龙源吉林风力发电公司及中国明阳风电集团吉林工程中心签订了产学研合作暨校外实习基地协议,为新能源专业现场实习创造了条件。
新能源专业教研室主任陈铁华教授介绍了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风电企业专家们做了“风电机组变桨系统三角法兰倾倒解决方案研究”、“风电机组主轴轴承油脂泄漏解决方案研究”、“风电场安全生产管理体系创建”等技术报告,并就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深度交流。用人单位对高校人才培养提出了较好的建议,例如:“学校人才输出,犹如生产线批量、标准化生产,在达到基本人才规格的前提下,如何培养个性化人才?”。风电场运行环境具有特殊性,分工粗犷,因此更需要知识全面、动手能力强的复合型人才。中国明阳风电集团总经理张江龙、吉林风力发电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梁庆嘉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思路,建议理论教学在现有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及专业拓展课基础上,增加“职业意识和职业道德”模块,通过开设适当学时的组织行为学、系统方法等课程使学生的智商、情商、职商全面发展。实践教学增加“职业前战模拟”,按照实际岗位设置及要求对学生进行分组,模拟生产运行环节,以竞赛的方式完成相关学习任务。此外,张经理还建议教学计划的制定应具有灵活性、机动性,教学各环节的安排要与行业生产环节相吻合,这样才有利于现场实习的进行。
会上,专家们还对教师的科研方向提出了建议,如基于互联网技术的超远程控制、大数据传输、云计算、故障预警、评估技术、非接触式测量技术等。
与会代表感谢学校举办的这次交流会,搭建了良好的沟通平台,将风力发电领域育人单位与用人单位联系起来、制造商与用户联系起来、电网与发电厂联系起来。会议加强了厂校联系,为新能源专业建设翻开了新的篇章。会议在友好、热烈的气氛下结束。
